奚静之:走近梅尔尼科夫(2007-12)

走近梅尔尼科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奚静之

  

       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是当今俄罗斯美术界公认的泰斗。今年八十又八,耳聪目明,思维敏捷。风度和睿智一如既往。他德高望重,享有人民艺术家、艺术科学院院士等荣誉头衔,他的作品先后数次获得文艺界的最高奖赏。

 

       梅尔尼科夫所具有的绘画天赋,特别是在表现性的写实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使他在战后俄罗斯画坛崛起,成为俄罗斯画派的领军人物。其画风影响整个俄国画坛,并波及东欧及我国。

 

       梅尔尼科夫1947年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他以毕业创作、大型镶嵌壁画《波罗的海水兵宣誓》崭露头角,同年留院任教。

 

       1950年,他创作了大型油画《在和平的田野上》(200cmx400cm),这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是人们对和平生活的重建充满向往的年代。梅尔尼科夫以清纯、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俄罗斯北方割草季节大自然的绮丽风光:蓝天、白云、遍地绿草,野花在草丛中摇曳争艳。一群农妇扛着犁耙,欢快地走在田野上。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新颖的画法,博得美术界和大众的喝彩。整个画面似一首对劳动、生活和大地之美的赞歌。此画通过评委会的一致提名,梅尔尼科夫获得了文艺界最高荣誉的斯大林文艺奖。

 

      1953年,梅尔尼科夫作为第四届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代表,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看到了使他十分激动的场面,于是产生了表现第三世界青年觉醒,以及各国青年团结友爱的构思。经几年酝酿反复修改,1957年《觉醒》一画问世。他以明快的节奏与丰富的色彩对比,刻画了肤色、衣衫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与谐和的热烈气氛。画面上迈步向前的人群作横向安排,加强了团结一致前进的印象。创作此画时,梅尔尼科夫正迷恋于大型装饰壁画,这是他将纪念性壁画形式运用于独幅架上绘画的成功尝试。

 

       60至70年代,他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他以"青春和生命"为主题,创作了一组形式新颖而有很强表现力的作品《母亲》、《夏天》、《姊妹们》。这几幅看似风俗画而又不是风俗画的作品,画中没有具体的情节故事,描绘的是不同年龄段女性夏日里的生活。画中炽烈、活跃、流畅的红、黄、蓝色调,带有某种寓意,传达了人生、年华、生命、传承等人生哲理。

 

       从《在和平的田野上》、《觉醒》到《母亲》、《夏天》、《姊妹们》,显示了梅尔尼科夫多方面的绘画才智,能驾轻就熟地运用不同手法展示不同的主题内容。

 

      1977年,梅尔尼科夫以《告别》一画获得艺术科学院的大奖。此画是为纪念对德作战胜利30周年而作,描写的是二战期间母子告别的悲壮场面,特别对年迈的母亲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情和动势的刻画,使《告别》具有莎士比亚式的崇高悲剧性,予人以心灵的震撼。她朴实、善良的形象,体现了人性本质的光辉。

 

       70年代后期,取材于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三连画《科尔多瓦的十字架》、《马德里的一场斗牛》和《加西亚·洛尔卡之死》,以寓意、象征的手法表现西班牙人民在苦难中坚强不屈的信念,和追求独立、自由、正义的民族精神。画面在写实造型中吸收写意因素,形体、色彩与别具匠心的空间处理,组成了强烈的律动感,极富视觉冲击力。《西班牙组画》于1981年获全苏艺术科学院的金奖。

 

      梅尔尼科夫常在创作大幅主题性作品的同时,也画风景、肖像、静物、女性人体、装饰壁画,甚至涉猎雕塑。

 

      在欧洲美术史上,艺术家对女性人体美的描写被认为是对美永恒的思考。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乔尔乔内、提香、直至后来的伦勃朗、委拉斯贵支、戈雅、马奈等大师都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歌颂了人体美。远在古希腊,认为人体、特别是女性人体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创造,也是灵魂和物质完美的体现。古典大师的男、女人体作品,是美术院校教学中练习的范本,也是对每一位后来学习造型技巧艺术家的启蒙。梅尔尼科夫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5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这一题材的钟情,沙爱德先生的收藏可以佐证。在沙先生的油画藏品中有6幅是以女性人体为题材的,她们有的在室内,有的在室外,有的是半身,有的是全身。在室内的人体,配以装饰性画布,有俄罗斯民间漆画的特点。室外的则以森林、湖水、山川等大自然景色相伴。沙爱德先生收藏中有两幅名为《梦》的作品(分别为1999年和2004年作),其构图源于他1972年创作的《晨》。《晨》的尺幅较大(200cmx250cm),画面是青绿色冷调子。墨绿的丛林,浅蓝的湖水,晨空明净,一个裸体女子在清晨的湖边安睡。此画展出之后,梅尔尼科夫作了多幅变体画,构图大致相同,标题则为《梦》、《静悄悄》、《横卧的裸女》等等,画面有大有小,色彩也有所差异,有的是以红棕为主的暖色,有的为偏蓝绿的冷色,均被称为他的"梦系列"作品。沙爱德先生收藏的这几幅,不论是尺幅较大的如《有白色挂布的女裸体》,还是尺幅较小的《梦》,在梅尔尼科夫这类题材的创作中,都有相当的代表性。

 

       梅尔尼科夫是一位善于抒情的画家,他的抒情气质在他的风景画和肖像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小城波克洛夫斯克,自幼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故乡奔流的河,古老的教堂,无垠的草原和密茂的森林,都在他后来的风景画中留下了印记。在70、80年代人们熟知的风景画:湛蓝碧绿的《伏尔加河上》,阳光洒满小路的《仲夏林间》,白雪覆盖的《冬天里的林间小道》等,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描绘中,他用饱满和富于变化的笔触描绘景物,以色彩抒情,引发人们的共鸣。梅尔尼科夫在用色上的成功,与他长期跟随名师格拉巴利学习有关。格拉巴利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他曾担任过莫斯科特列恰科夫博物馆馆长,主编过六卷本的《俄罗斯美术史》,学养深厚。在绘画中,他既有传统的功力,又有革新精神,他的绘画题材多样,尤以风景见长。他在风景画教学中,对自然的观察方法和倾注的爱,对学生们有极大的影响。梅尔尼科夫是这位良师的高徒。他深刻领会并创造性地发挥了老师的特长,在富有诗意的风景画创作中别开生面。在沙爱德先生的收藏中,梅氏创作的油画风景有13幅。在大多数风景画中,依稀可见人的活动,尤其是几幅描绘夏季的森林或花园景色的画面上,常能看到一位或几位身穿靓丽服饰的女士。这一细节,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给人以温馨感。梅尔尼科夫的油画雪景历来备受称赞,《冬日景色》是他送给亲密好友、著名作家列夫·瓦西里耶维奇70寿辰的生日礼物,此画曾参加过重要的展览。画集中的《早春之绿》、《细树干》、《散步》、《科拉斯纳鲍利亚风景》、《晚霞》、《公园里》、《河畔春日》等,可称是梅尔尼科夫风景画的佳作。

 

       梅尔尼科夫的肖像作品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他为妻子阿丽莎和女儿薇拉所作的肖像。他常让她们处在美好的环境中,和周围的情景交融在一起。作画时,他带着无限爱意表现她们,用笔随意自由。他常为作品起一些抒情的名称,如《白夜》、《在别墅中》等等。《白夜》是画他妻子坐在夜色中的窗前沉思,夜光柔美,淡紫和银灰色调像音乐的搭配,引人入胜。《在别墅中》画的是他的女儿薇拉,她侧坐于桌边,细长的脖子,翘起的小鼻子,白色小桌上淡雅的插花,窗外嫩绿的树叶,无一不引起人们美的情思。

 

       1980年,小薇拉也已做了妈妈,她的女儿塔莎已被外公亲昵地写入画中。沙爱德先生收藏中有《拿玩具的塔莎》一画,这是梅尔尼科夫的精心创造,是年届61岁时老画家的力作。

 

       1956年,梅尔尼科夫第一次来中国北京、武汉和苏州、杭州等地访问。他在武汉的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举办"油画专业实习班"期间,曾为一位风度翩翩、满怀理想的年轻学员画了一幅肖像。后来画成的肖像被带到了俄罗斯,还被收录在苏联60年代出版的梅尔尼科夫画集中。半个世纪后,梅尔尼科夫委托沙爱德先生将这幅肖像原作带回中国,并希望寻找画中人。在沙爱德先生的努力下,画中人蔡振辉已经找到,他现在已是很有成就的画家、教授,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理工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院长。他与梅尔尼科夫也已再次见过面,回忆当年,两人不胜感慨与欣喜,一时传为中俄两国美术界的佳话。

 

       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隆重的"俄罗斯美术300年--特列恰科夫博物馆藏品展"。人们在展览中惊奇地发现了梅尔尼科夫作于1956年的另一幅中国青年人的肖像。画中的姑娘扎着两条小辫,穿浅紫色、右边开襟的中国传统短衫,蓝色长裤,背景为浅澄色,色彩整体搭配优雅、和谐。画中的姑娘是谁?她的故事至今尚不为人知,但她的肖像为俄罗斯的国家博物馆收藏,也是一件美事。

 

       本画集中沙爱德收藏的肖像作品有八幅:《中国重庆画家肖像》、《在开罗的阿拉伯人肖像》、《日本女人肖像》、《特鲁别耶夫肖像》、《拿玩具的塔莎》、《窗前的姑娘》、《阿丽莎肖像》、《花园里的阿丽莎》。其中人民艺术家特鲁别耶夫是梅尔尼科夫的老朋友,他那不易被觉察的微笑,被画家及时捕捉,神态画得很成功。1959年,梅尔尼科夫参加在埃及举办的"苏联艺术展",他的现场写生《在开罗的阿拉伯人肖像》,展示了他坚实的人物写生功底。《阿丽莎肖像》想来得之不易,阿丽莎是梅尔尼科夫的爱妻,相濡以沫的伴侣,她青年时代是芭蕾舞演员,貌美沉静。梅尔尼科夫为她画了数量可观、各个年龄段的肖像。梅尔尼科夫画她,不仅因为阿丽莎的形象"入画",而且往往也是梅尔尼科夫在创作中对构图、色彩、线条、浓淡、写实、写意,和在不同的场景、季节、当时的着装、服饰、情绪等各方面进行探索的尝试。当然,主要是梅尔尼科夫对她的深爱和熟悉。他为阿丽莎画的肖像作品有一些已进了国家博物馆。本画集里的两幅阿丽莎肖像,其一画于2000年,正是阿丽莎过世后的一年,梅尔尼科夫失去了往日调色板上的明丽,而是以灰暗的色调,画了精神迷惘、身患绝症的悲苦阿丽莎。另一幅戴遮阳帽、站在花园里的阿丽莎,这是梅尔尼科夫在2006年画的一幅新作。他在失去爱妻七年之后的极度思念中,凭记忆画了永远是温柔年轻的她,画面上透过树林的斑驳阳光洒落在阿丽莎身上和花园里,绿树荫中是一位他心中永远活着的"天使"。这是梅尔尼科夫寄托他哀思深情的作品。

 

       梅尔尼科夫是俄罗斯的北方人,他长年居住的圣彼得堡,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此他对夏季和夏日里常开的花喜爱有加,十分珍惜。他常在创作主题性作品的同时,作为一种精神"调剂",他画静物,画各种鲜花,他或用工整细致的笔触,描绘盛开的玫瑰,或用写意手法勾勒自由竞放的野花。他借鲜花的蓬勃生机,把自己愉悦的感受传达给人们。

 

       梅尔尼科夫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版画家,他的独幅素描、水彩、水墨、速写等纸上作品,参加过多次全国性的展览,受到人们的关注,被俄罗斯的国内外博物馆广为收藏。他纸上作品常用的材料有铅笔、意大利墨汁、鹅毛笔、墨笔以及黄色的蜡笔等等。题材涉及人物速写、插图、静物、风景、主题画的小构图等等。画集中有107幅这类独立的纸上作品,是画家平时生活和艺术积累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审美格调和艺术造诣。

 

       以勤奋著称的梅尔尼科夫,平时不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速写本,把自己瞬间所见所感勾画下来,或作为创作的素材,或作为独立的小品画。他也不吝惜地把其中的一些赠送他的朋友和学生。

 

       去过梅尔尼科夫画室的人都会发现,那里除了绘画作品以外,还有许多木雕,有的已是完成的作品,有的还在制作过程中。正如他在空白的画布上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一样,在看似平常的木头中去发掘美。画家探讨三度空间的雕塑,在美术史上有很多例子,从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到19世纪后期的法国名家如杜米埃、德加、雷诺阿以及20世纪的毕加索等,都在这两个领域有所创造,他们的用意都有寻找绘画与雕塑表现美的共同规律,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丰富自己艺术的表现手段。

 

       梅尔尼科夫现在是列宾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几十年以来,他的教学和他的创作一样硕果累累,在他工作室学习的除了俄罗斯学生以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留学生、进修生和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我们中国留学生在他亲自指导或受到他影响的,从50年代至今已有全山石、肖峰、林岗等二十多位。

 

       梅尔尼科夫对中国十分友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十分喜爱,他赞赏中国艺术的写意性,常用中国学生送给他的毛笔作画。在时隔三十五年之久的1991年,他曾再次来到中国。和他一起成行的有他的夫人阿丽莎和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別西科夫,他们在北京和杭州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讲习班。在中国的讲学中,他的至理名言是:热爱自己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尊重艺术规律,善于去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梅尔尼科夫将届九旬,少不了身体的不适和病痛,生活中也有许多牵挂和烦恼,但至今每周两次去学校他的教学工作室巡视,几乎风雨无阻。他背了一辈子艺术的十字架,艰苦劳作,欣然无悔。

 

       沙爱德先生致力于专门收藏俄罗斯艺术大师梅尔尼科夫的作品,常年往返于圣彼得堡和上海,与梅尔尼科夫建立了诚挚亲密的友好关系,收藏了梅尔尼科夫各个历史时期的油画、水彩、水墨、速写等各类绘画藏品计有150多幅,成为在梅尔尼科夫艺术收藏家行列中,具有独特视野和品格的一位。

 

       这本由梅尔尼科夫书面授权并题词、审定的画集,收录作品169幅,其中134幅是沙爱德先生的藏品。这些藏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从1956-2007长达52年,反映了梅尔尼科夫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探索性的创作实践,是这位杰出艺术家半个多世纪来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的真实记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信这本画集的出版,会受到艺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

 

       是为序。

 

                              2007年12月于北京